导航

丰国说法

丰国动态 丰国动态 最新案例
【丰国说法】不动笔墨,不学《民法典》 2020-06-16
作者:王立(经济法学博士,高校教师)


《民法典》通过后,法律人哀嚎遍野。盖因《民法典》1260条中,法条实质性变动者,不计其数。笔者近日徐徐读之,有些学习方法上的体会,记录下来与君共勉。
 
一、广泛阅读
 
    市面上将出、未出之《民法典》书籍,大概有以下几种:《民法典》文本,《民法典》新旧条文对照,《民法典》释义/理解与适用,民法学者们出的《民法典》理论著作。如何购买,请读者自行抉择。杨骏啸律师写的《学习民法典要买什么书?》(https://mp.weixin.qq.com/s/2GWnsX8hH0YeqI3Z2As2ag)一文,可作参考。
     不论买何种书、读何种书,目的都是为了将《民法典》“读厚”。从体量上看,《民法典》本已足够“厚”。但实际上,每个法条只是冰上一角,底下的东西多了。要挖出来,须更大量的阅读。
就我个人而言,只会买《理解与适用》(权威性)和学者的专著(理论性+批判性)。民法典的纸质单行本购买无意义,有电子稿就够了:
1.  电子稿便于检索、便于修订笔记、携带更方便;
2. 电子稿手机、电脑上都有,不需要纸质本;
3. 我的习惯是,做笔记一定要“统一”到“电子稿”上,纸质单行本对我而言反而是累赘;
4. 更重要的是,拿着个光秃秃的法条,依我的水平,啥也看不出来,须得结合各种参考文献。在通勤路上带本纸质《民法典》文本,对我的研习实在是没什么帮助。
    《理解与适用》这套书我希望能晚点出,最好是相关司法解释都修改完毕以后出。这样能保持学习体系的最新,此书的使用寿命也可以更久些。
     在《理解与适用》刊印之前,各大律所的公众号中关于《民法典》的各种解读文章颇值一读。很多时候,此类文章是顶尖律师在业务最前沿的实践心血总结。不仅有法律分析、实务总结,还有详实的法律之外的业务流程、商业模式勾描,更有精到的实操建议。这些内容基本上在《理解与适用》及民法学者的专著中都不可能有。这些,是非常有益的补充。
 
二、勤动笔墨
 
   《民法典》文本对我而言,只是一种做笔记的载体。老话说,“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老理,读书人都懂。只是这“笔墨”,有传统纸质笔记与电子笔记之分。我偏爱后者。
若你与我一样偏爱电子笔记,那么我建议:
1.  找一个word版。PDF版不方便做批注与脚注;
2.  打开左侧的“文档结构视图”,方便前后翻阅。不然,十万字的法条文本的前后对比,很快就会让你得“鼠标手”;(当然前提是,word文档设置了样式大纲)
 
 
3.  经常有总则与分编的条款需作对比查看,此时最方便的做法就是打开“拆分”功能,将同一个文档拆分为上下两个窗口,上面总则,下面分则。
4.  翻页不要用鼠标,建议用键盘(不同的键盘会有不同的翻页键)。定位会更准确,不会像“踩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三、成果“有形化”
 
   1.  基础成果:“唯一”的电子笔记
《民法典》的学习过程,本质上是将各种理论、实践法学信息汇总、加工、更新、融入自己知识体系的过程。不断收集珍宝、却不挂在自己的知识树上的行为,是暴殄天物,最终只是一地鸡毛。
《民法典》学习的第一层次要求,是需要将你看过、听过、思考过的“点”都收集到“统一”且“唯一”文本处。这种统一的要求,纸质笔记无法胜任。即便你先临时记在了纸质笔记上,最后还是应当进行电子化整理。
统一笔记的好处,除了便于检索外,更重要地是避免信息重复记录。我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形:看了某书或某文的某个观点,击节赞叹。可回头定位到笔记某处,却发现此问题早已想通过、记录过。此时做电子笔记,只须在原有笔记加上聊聊数笔即可,无需重复录入。同样情形,换做“多处”之纸质笔记,极易做重复之无用功。
你若养成了此种电子笔记习惯,长久下来,你能快速判断铺天盖地的网络文章之含金量,从而节约许多信息处理时间。
 
2.  进阶成果:课件与文章
多数人认为,古话“不动笔墨不看书”是劝人一定要做笔记。这种理解自然是没有错。但我认为不够。
形成了统一的一处电子笔记,只是第一步,不是最后一步。真正的“动笔墨”不应当是信息的输入,而应当是信息的输出。信息输出才是王道。
最近各种民法典讲座铺天盖地,听都听不过来。不过没事,不要有知识焦虑。其实那些讲座,最大的受益人不是听众,而是讲者本人。
你要知道,为了一场演讲,讲者需要做那么多的准备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信息输入”。这种“信息输入”是海量的。哪怕是那些法学名家、博导教授,每次讲座前都要好多时间的备课投入。时刻为了“信息输出”而做的“信息输入”,必然是最高效、最主动的信息输入。
因此听大咖们的讲座,咱们应该抱着这样的心态:我是来偷师的,听完我的讲座,我就准备去给别人开课了。现学,现卖。哈哈。
要是你每次听讲座都带有这样的心态,我相信你听课一定非常投入。我就经常这么干:每听完一次讲座,就把相应信息纳入我的ppt课件。
当然,并非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上讲台。但在自媒体时代,还有一个“输出”的好渠道,那就是微信公众号。你看了一堆公众号,有没有想过,既然已经花时间去看了,也随着思考了,那为何不再花点时间将这些思考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发到公众号里呢?这种“偷师”形成的成果,也同样会让你拥有极大的成就感。
电子笔记、ppt课件、文章,这三个东西都是“有形”的“作品”。有“作品”的工作才是有意义的工作,有“作品”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作品”就像是你精进路上的一个个脚印,清晰可见。把“无形”的知识输入,变成“有形”的知识输出,你一定会很开心的。有意义的开心那种。
 
四、少食多餐
 
我在手机的任务清单里设定了每天半小时的《民法典》学习时间。我称之为“《民法典》日课”。
为何只有半小时?因为《民法典》是每天都要学的,不能少,也不能太多。每天都学一两个小点即可。好处在于每天都能坚持。就像小学生做作业一样,不要做太多,每天做一点点。日积月累,水滴石穿。
更为重要的是,你每天只做一点点,才会把这个要点仔仔细细、从里到外深入地去研究。如果你把1260条的《民法典》,用两天时间飞快地阅读,囫囵吞枣过一遍,自以为学习完毕,然后就把《民法典》扔到一边了。如此只能是泛泛而读,无法掌握《民法典》主血管延伸出来的毛细血管。
《民法典》核心要义,不仅应掌握法条的字面意思,还应研习法条修订增补背后的争议,以及法条背后的商事操作性流程、非法律的商业习惯和商业模式等。后面这些,仅看法条的聊聊数语,是看不出来的。文献的挖掘和思考的展开,都需要单点深入研究。这就是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把《民法典》读厚”。
   《民法典》要细品,贪多嚼不烂。阅读引发思考这件事情,“第一印象”是极为宝贵的。首次阅读时所展开的联想,最富有创见。珍惜这“第一印象”,不要急于把《民法典》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