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丰国说法

【丰国说法】天下苦知网久矣!知网的准行政垄断壁垒 2022-04-19
作者:王立(经济法学博士)

 
天下苦知网久矣。
 
古人偷书不算偷,是为雅贼。今日知网窃文为王,却一定不是雅盗。
 
去年12月,知网因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状告擅自收录其论文并收费,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赵教授是经济史专家,著作等身。知网未经其授权就收录了他的论文盈利,并在知网查阅时发现自己看自己的论文居然还要交钱,一怒之下将知网告上了法庭。赵老师胜诉并获70万赔偿。知网在诉讼后下架了赵老师的所有文章。不知道赵老师这官司,实际上是赢了还是输了?
 
近日,又一家受不了欺负的,要跟知网断交。这次是中科院,网上流传的一封邮件指责知网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并表示因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目前中国知网已暂停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此消息已经中科院图书馆老师证实。
 
仅一笔买卖,款项就达千万级别。我等穷书生,实在无法想象。同方股份财报显示,知网为用户提供《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和《中国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等一系列产品。仅2020年一年,同方知网主营业务收入11.68亿元,毛利率高达53.93%;2021年上半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4.96亿元,毛利率达51.30%。
 
网上各路专家言论,多论及其垄断行为,称其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知网数据库资源内容的独有性和资源整合的一站式搜索在其他数据库很难实现,“已经成为学生和老师写作的刚需,不能不采购”。近几年,知网多次因涨价遭高校抵制,至少有6所高校曾发布公告表示暂停使用知网,但结果最后都以高校妥协告终。这也从侧面反映知网掌握了极强的定价权,反推其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这种观点不能说是错。但若按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来定性,多半一罚了之。尽管可能是巨额罚款,但笔者以为,仅罚款解决不了其背后的根源问题。知网的行为实质并非市场自然形成的支配地位滥用,而是在中国特色学术体制下的准行政垄断。
 
仔细探究知网经营链条上的各个主体,包括作者(生产者)、期刊(出版者)、知网(数据集成者)和读者(消费者)。这四个关系中,有趣的是,实际上作者和读者是一类人,也就是学者与学生。这是一个圈子里的群体。这个群体在这个生态中是无利可图的,起码在金钱维度上无利可图:作者在作品被收入知网时几乎没有所得,但要下载阅读时却需要支付高昂价格。这个关系可谓奇葩。
 
而作为出版者的期刊,为论文的生产实打实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但也仅有微利。真正一本万利的,只有知网这个数据集成者。(有趣的是,在赵德馨案中,知网并不认为自己是数据继承者,而是一个出版商;事实上,它也在多年前就获得了出版牌照。)
 
知网并不生产知识,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搬运工也有成本,理应获得合理的报酬,这符合市场规律。但搬运工未经授权就开始搬东西,而且还高收费,这就不是搬运工了,而是强盗。
 
有人认为,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就已经将版权给了期刊。学术期刊有权将版权卖给知网,知网拥有论文的版权是合法的。但问题是:
 
第一,论文作者有没有转授权的意思表达?
 
第二,论文(包括学位论文)为何免费或低价、自动收录入知网?期刊尚给稿费,知网连收录通知也无,更何况费用了。
 
第三,论文是学术作品,本身并非营利性质,为何收入知网后,摇身一变就成了营利性质?
 
学位论文与期刊论文一样,知网的收录授权和收费都有问题。知网收购一篇硕士、博士论文,作者最多只能获得100元现金和400元面值的检索阅读卡。而用户每在知网上下载一篇论文,平台就会收取一笔费用,硕士学位论文15元一本,博士学位论文25元一本。
 
实际上,在这个生态链中,还有一个主体被忽视了,即各高校和科研机构。这类主体的角色也很微妙:一方面,他们是期刊和知网的生产同盟,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职称晋升体系决定了期刊处于学术链条的高地,而在学术影响力的传播上高校和科研机构也严重依赖知网、并为知网提供了非常多的方便(比如在整体上,直接组织将学生的学位论文“授权”给了知网);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作者/读者的同盟,高校和科研机构往往会以包库的方式购买本单位需要的知网数据库,而作者/读者在校园网网络环境下使用知网是无须个人付费的(因为单位已经购买)。这样复杂的局面,是的作者/读者既没有感受到被侵权的痛感,好像没有太多的动力去维权。
 
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职称评审机制才是关键。(此处省略一千字)
——————————————————
就国际学术潮流看,期刊的数字化、集团化转型是趋势。我国现有的学术出版道路与境外有着重大区别,我国是典型的双轨出版:大部分期刊坚持纸质出版,而放弃了数字化道路,直接将数字化业务都甩给了知网。由于历史的各种因素,知网成了唯一的学术网络传播霸主。
 
有没有可能在知网之外,出现各类多元化的替代叙述传播方案呢?换言之,目前的竞争缺乏状态,有没有可能被打破呢?
 
一个新进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学术期刊,开始允许读者在自己的网站直接下载PDF版本,这是个大好事。比如法学研究、中外法学、法学家、法商研究等。
 
另一个可能的替代是,国家队的完善和成熟。比如纯公益属性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再一个可能的展望是NFT的流行。科研论文上知网,拿不到什么钱。上微信公众号收费阅读,说不定还能有点收入。那么做成NFT呢?去中心化的学术网络传播,是否有发展可能?